開山緣起
本山之開山緣起於楊居士,在民國74年之際,三清道祖當中之太上老君 (又稱道德天尊),經常出現於楊居士的夜夢中,傳授濟世助人之道法。一年後,楊居士亦可於平日非夢時,清晰聽到觀世音菩薩對其所言。從民國78年至92年,開始執行觀世音菩薩所賦予的任務,即每個月固定的時間點,接受問事、為人處理疑難雜症,這14年間惠澤多人。受過幫助的部分人士,因感受到菩薩的靈感及恩澤,於是生起助人之意。於國93年,開始籌備成立功德會,並於隔年經內政部審核通過,核准立案。
於民國88年起,楊居士陸續請人雕刻五大金尊,有三寶佛 (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、阿彌陀佛)、觀世音菩薩、太上老君,該經費全來自於楊居士與十方善信大德的發心。大雄寶殿於民國95年建設完成,隨後五大金尊於同年吉月恭請入殿安奉。於民國96年,幾位專於誦經的老師發心來山教導學員誦經,並開始在特定的佛菩薩聖誕舉行祝壽典禮及誦經活動。
楊居士為了本山未來的長遠考量,計畫將本山由社會團體轉型為宗教團體 (寺院),讓出家眾常住道場,以利法脈相傳,裨益正法久住以利益更多人。於民國103年底,正式禮請法安法師主持這項轉型任務。法師出家前是護持本山的核心人員,因緣成熟之際,於民國103年回到本山繼續服務。
開山理念
創立本山最主要的理念就是:提供妥適的環境,供大眾來此禮佛、共修、擔任護法志工,藉以沉澱心靈,同霑法益。
以下是本山努力的三大目標:
(一) 宏揚佛法:讓人走向正道。
(二) 淨化人心:讓人離苦得樂。
(三) 濟弱扶傾:讓人紓解困境。